在泉州市鯉城區,“助鯉好”不僅是一個耳熟能詳的名字,更是溫暖人心的民生符號。鯉城區緊扣困難群眾多元化救助服務需求,全力打造“助鯉好”社會救助服務平臺,以扎實行動繪就社會救助領域新圖景。該平臺以1個區級樞紐為中心,在8個街道設立11個服務點,提供政策咨詢、救助受理、幫辦代辦、資源鏈接、心理疏導、能力提升等六大服務。目前,平臺已整合民政、人社、團委、婦聯、紅十字會等區直部門、群團組織及社會力量資源,形成16類服務項目清單,推動20個服務類救助項目落地運行,進一步織密民生保障網。
(一)精準畫像統資源,多元救助有實招
鯉城區民政局以困難群眾需求為“指南針”,全面考量經濟、健康、教育等多方面狀況,精準勾勒困難群眾“需求畫像”。在此基礎上,牽頭整合政府部門、社會組織、慈善團體等多方資源,成功搭建“助鯉好”服務類社會救助平臺。結合“高效辦成一件事”社會救助改革創新實踐,依托街道社會救助窗口“一門受理”,快速完成需求評估,經區民政部門匯總轉辦、各部門單位分辦,構建起高效救助服務網絡。
“助鯉好”平臺推動困難群眾救助從單一基本模式邁向綜合性服務,從常規貨幣救助拓展至關愛、照護、社會融入等多元領域,讓多元服務救助充滿力度,切實解決群眾急難愁盼。今年前六個月,鯉城區已完成困難群眾需求評估1165人次,累計發放最低生活保障金404.61萬元,特困供養金206.59萬元,保障困難群眾基本生活。匹配開展低保特困精神障礙患者集中收治49人,提供就業及匹配職業培訓與就業指導服務名額20人,推送醫保部門享受醫保優惠政策人員38人,科普宣講、咨詢、體檢、義診、送藥服務350余人次,開展困難兒童公益課堂等活動惠及50人次。
(二)數據比對篩需求,鐵腳丈量找困情
為確保困難群眾及時獲得救助,鯉城區民政局雙管齊下。一方面規范主動申請受理流程,另一方面借助“助鯉好”平臺,構建社區、街道、區級三級救助服務陣地。組織民政工作人員、社會工作者、志愿者等,充分發揮“大數據+鐵腳板”優勢,以數據比對預警信息為根基,通過入戶調查、電話訪查、系統核查等多種方式,多渠道、多批次全面摸排救助對象。結合救助對象意愿,精準評估匹配救助需求,主動開展幫扶,彰顯民政擔當,讓困難群眾感受到關懷與溫暖。
截至目前,當年度完成數據摸排3722條,其中向區人社局、公安、法院等部門比對核查信息數據2715條,通過省級低收入人口動態監測平臺排查2024年以來新增殘疾人77人,排查醫保系統推介2024-2025年個人自付醫療費用超4萬對象數據比對675人,對在保低收入對象備案材料動態審查234戶、重點入戶抽查16戶、跨地區委托居住地民政部門入戶調查5戶。通過摸排核實,新增納入低保家庭14戶20人,新增納入特困供養11戶14人,新增納入低保邊緣家庭保障3戶4人,并同步評估匹配救助需求38條。
(三)特事特辦解難題,一事一議顯溫情
面對困難群眾情況復雜、現行救助政策難以完全覆蓋的現狀,鯉城區民政局主動擔當作為,依托“助鯉好”平臺,建立困難群眾訴求快速傳導、分級評估、分類研判、集體會商工作模式,靈活處置個案,快速響應共性問題。針對特殊困難對象或家庭,堅持“邊緣從寬”“特事特辦”,將其納入“一事一議”社會救助范圍,確保困難群眾“應救盡救”,守住社會道德底線,讓社會救助充滿人性溫度。
截至目前,通過社會救助“一事一議”推動特事特議15起,將13人及時納入城市低保、1人納入特困供養、開展臨時救助1人、研究政策2項,充分彰顯社會救助民生溫度。
未來,鯉城區民政局將繼續深耕“助鯉好”社會救助服務平臺建設。通過滾動摸排救助服務需求,精準匹配救助資源;協調充實服務供給主體,匯聚更多社會力量;優化救助服務供給,創新指導培訓模式;強化媒體宣傳造勢,推廣典型經驗,全力打造更具特色的民生服務品牌,讓“助鯉好”成為鯉城區民生保障的閃亮名片,持續提升困難群眾的獲得感、幸福感與安全感。